趣妈教育 > 其他

文正谥号有多少人 古代帝王谥号和庙号的区别

2024-04-09 11:01:19 文/董慧

历史上获得“文正”谥号的人有30多位。古代帝王的谥号和庙号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,谥号是对帝王一生事迹的评价和总结,而庙号是帝王在太庙中供奉时的特定称号。以下是详细信息,一起来看看吧。

文正谥号有多少人 古代帝王谥号和庙号的区别

文正谥号有多少人(详细分析)

历史上获得“文正”谥号的人有30多位。

这些人物主要分布在宋、元、明、清四个朝代,其中宋代有9人,元代有5人,明代有4人,清代有8人。这个谥号被认为是极美的,无以复加,因此被视为文人梦寐以求的荣誉。

文正发展过程

三国时期,东吴的名臣张昭死后便被追谥为“文”。“司马昭之心,路人皆知”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一句话,这个司马昭在死后也获得“文”的谥号。

后来,单追谥一个字有时无法将获谥号者的功过充分表达出来,于是出现了两个字的谥号。赵武灵王在追谥臣子时,就使用二字谥号。王导在东晋建立过程中立下汗马功劳,他死后,被追谥为“文献”。两个字的谥号慢慢流行开来。

到了唐朝,以犯颜直谏著称的魏征死后,唐太宗李世民痛心惋惜,他将魏征比作镜子,并称:“今魏徵殂逝,遂亡一镜矣。”魏征的谥号是“文贞”。到了宋朝,朝廷承袭唐朝的谥号制度,仍把“文贞”作为最高规格的谥号,宋太宗时期的名相李昉就是被追谥为“文贞”。

乾兴元年(1022),十三岁的赵祯继位,是为宋仁宗,而因为他名字中有“祯”,为了避讳,“文贞”这一谥号改为了发音相近的“文正”。司马光对于这一谥号大加赞美,认为“道德博闻曰文”、“靖恭其位曰正”,“文正”这一谥号代表着对一个人文化修养、道德境界的最高认可。

古代帝王谥号和庙号的区别是什么

古代帝王的谥号和庙号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,谥号是对帝王一生事迹的评价和总结,而庙号是帝王在太庙中供奉时的特定称号。

谥号是在帝王去世后,根据其生平事迹评定的,可以是褒扬、批评或同情的称号,谥号的长度不定,由一个到多个字组成,例如“文”、“武”、“景”等表示褒扬的谥号,或“厉”、“炀”等表示批评的谥号。庙号始于商朝,主要用于对国家有重大贡献或值得子孙永远祭祀的先王,庙号分为“祖”和“宗”两类,一般开国皇帝或王朝奠基者为“祖”,如汉太祖、明太祖,后续皇帝则为“宗”,如唐太宗、宋太宗,庙号通常放在谥号之前,构成全号,如汉武帝的全号是太宗孝武皇帝。

展开全文